
今天有点冲动,突然想写这么一个话题。
干了20多年的服装,没想到这个端了快一辈子的饭碗,一直把它当作事业的行当,而今却被人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作低端产业来对待,在感情上,确实是有些过不去。
要说服装行业高端,其实不缺证据。比如,动辄能卖几千几万一套的奢侈品牌有的是,据说在孙正义因为阿里巴巴上市而成为日本首富之前,日本的首富曾一度是一个叫做柳井正的服装从业人员。
可见,服装产业上不了台面,不是服装产业的事,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是我们把这个行业做低端了,甚至是我们自己把它看低端了,所以,我们的服装产业才低端了,我们的人均产值(人均价值)才太低了!
认识决定行动。
如果我们自己认为服装行业是一个高端产业,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科技产业。于是,我们就可以在文化上多下功夫,可以在创意上多下功夫,还可以在科技投入上多下功夫。
20多年来,本人一直在做服装定制。
说实在的,从国外到国内,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品牌能把服装定制做得很贴心——方便快捷+价格适中+品质满意——让绝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让绝大部分人都愿意消费,使服装定制真正成为惠及大众的私人定制。
从我的肤浅的认识来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很不容易。这里边可能需要互联网技术,需要数字化技术,甚至需要人工智能技术,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去投入去研究去创造去实践。
如果说在世界成衣工业的早期抓住了机会,成就了今天那些奢侈品牌,对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样的机会可能没有了;如果说,在成衣产业快速成长的时代,成就了那些靠供应链制胜的快时尚品牌,对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样的机会可能也没有了。但在数字化技术一日千里和消费升级如火如荼的今日中国,在私人定制领域,中国服装企业却恰逢其时。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使用电子方法来存储用户信息,以保存私人定制业务所需的庞大数据;我们可以使用互联网来连接企业、用户与供应链,以整合市场资源,提高运营效率;我们可以开发智能算法来代替私人定制业务中繁杂的设计和管理过程,以提高定制生产的效率。凡此等等,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可以发力的地方。
总之,服装行业其实是可以变为高端产业的,只要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决心,并耐得住寂寞。
在为转型升级与产业疏解忙得热火朝天的北京,写下这么几句,既可以看做是拉雅私人定制的一点想法,也可以看做是我们跟客户朋友的一个交流。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的定单交期因此次大整治而受到影响,我想很快就会恢复正常,请略给我们一点时间,主要是因为快递变成了慢牛,既影响了供应,也影响了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