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成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类似的成语在英语里就没有,由此可见,中国人比外国人更钟爱量体裁衣。
衣服的历史比文字要早得多,根据考古结果,至少在1.8万年以前,我们中国人就开始做衣服穿了。
早期,家家户户的衣服,是女人们在家里做,这类工作谓之女工(女红)。渐渐地,在女工的基础上就发展出了裁缝,这个时候的裁缝就不一定是女性了。
通常来说,专业做裁缝的,男性要比女性多。 裁缝跟女工不同,已经成了一门专门的手艺。于是,有裁缝就在集市上开店,出现了裁缝店,把做衣服发展成了一门生意。
裁缝的核心工作开始向裁转变,在消费上,人们也开始讲究量体裁衣了,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典故在历史上多有记载。
据说,南朝齐太祖就曾将自己的衣服,作为特别的礼物赠与大臣张融,以示对张融的器重,并令裁缝根据张融的身材进行修改,使之更叫合体。
明朝嘉靖年间,更有一位著名的裁缝讲出了一番量体裁衣的大道理——
“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气风发,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时要后短前长;做官一段时间后,开始心平气和,衣服应该前后一般长短;到了该退休的时候,内心开始抑郁,走路低头弯腰,衣服就应该前短后长。所以,我要是不问清楚官员的来历,我就裁不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
后来,到了工业社会,有了缝纫机,做衣服就再也不用手缝了,制作变得简单起来,人们开始迷上了设计。此时,就有人直接做好了衣服放到市场上卖,这样的衣服就叫成衣。
成衣这种模式应该是舶来品,发源于西洋。
随着西洋文化东渐,中国人开始按照西方的审美观来看服装,有了时尚与时装,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消费主流。在成衣时代,中国的服装业已经开始落后了,其根本表现是服装业遵循的是西洋文化与审美观念。
至今,我们的设计师与模特要成为名角儿,都要到西方去挣个名声回来,才能在国内打响。在服装样式上,流行完欧版,流行日版,流行完日版,流行韩版。所以,大家都说,中国是服装大国,而不是服装强国。
今天成衣如此发达,但在穿着的供应上,我们仍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市面上销售的成衣,号型太少,大概有四成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尺寸。
于是,量体定制于近年又开始兴盛起来,因为定制的服装穿着更为合适。
在这个行业混久了,我就开始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对“合适”二字会如此重视?
我想大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就是中庸之道,即凡事要不偏不倚,合适为好,既不能欠也不能过。
而量体裁衣就是实现穿得合适的基本手段,这大概就是中庸文化在穿衣领域的具体应用吧。
可见,对于合适的追求是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深处的,是骨子里的东西。无论西洋人怎么强调个性,怎么强调尊贵,但中国人自是先求合适。所以,中国的服装定制自有中国的文化基础,是以合适为基本诉求的,与西洋的彰显个性有着本质的不同。
据此本人认为,中国式的服装定制是私人定制,而不是高级定制。私人定制的回归,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一种文化自信。
这也是拉雅定制定位为私人定制的原因。
今天的私人定制当然要站在成衣的基础之上,应该追求的是在满足了便利、设计与品质等诸多要求以后的尺寸合适,即首先要植根于成衣,其次才能超越成衣,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服装企业借助于互联网与智能技术,实现私人定制应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在于条件具不具备,而在于我们想不想,信不信。
我甚至想,在成衣时代,我们中国服装业落在了西洋同行的后面,到了定制时代(互联网时代),也许中国服装行业就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文化基础——中庸之道(合适文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消费私人定制,市场会变得越来越大。作为中国的服装企业,我们为什么不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呢?为什么不去讲一个服装行业的中国故事呢?为什么不去“光宗耀祖”呢?
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迎接服装业的中国时代。
浅蓝色小格子纯棉短袖衬衫(拉雅网定制价:380元)

深蓝色纯棉经典领短袖衬衫(拉雅网定制价:380元)

浅紫色提花纯棉领尖扣衬衫(拉雅网定制价:380元)

蓝白格提花纯棉小方领衬衫(拉雅网定制价:410元)

本文标签:私人定制、高级定制、定制、服装、衣服